第367章(1 / 2)

第九十三章 唇枪舌战(下)

「何为外儒内法,打个比方,人们出门为什么穿衣服?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的身替,儒家就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,没有儒家我们就要赤裸裸的出门,失了礼数和廉耻心。法家属於人的身体,重要但是不能赤裸裸的外漏出来,所以必须要找个可以遮掩的衣物。儒家为人处世提倡中庸之道,治国主张德治天下,百姓们都能接受这些。统治者看准这一点,所以选择了,儒家思想来保护法家思想,让法家伪装起来,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源头。」

「法家追求的目标就是‘民自治’,让人无惧於暴力与罪恶。商君书立法令明白易知,置法官为天下师,万民皆知所避之,避祸就福,而皆以自治也。故天下大治也法家的特点就是不断奋斗,维持公平,保持强大,永远先进。所有的宗教和无用的学派都描述一个看似美好的最终目标,例子如儒家、佛教、拜火教、罗洲至高神教的最终阶段等,只要到达了那么就可以不用再奋斗,这些其实是迎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。故言人之初,性本恶恶就是包含对腐朽懒惰安逸的向往。」

「法家行事手段有三,一赏一刑一教一赏一刑,指的是统一赏刑标准,不管涉及到谁,不管这个人以前做过什么,以后将做什么,对於他现在的行为都要论功行赏、论罪处罚,即不以人情来废法。也就是说,对事儿不对人,统一赏罚标准,同功同赏、同罪同罚;一教则是对一赏一刑的概括和总结,即以统一的赏刑标准,不因人情废弛法律而达到使官民达到有令必行,有禁必止,有法必依的效果。」

「在学派之中,只有法家要求与时俱进,法家之人是永远奋斗的。与时俱进和能做到的最大公平法制是法家的核心,所有攻击法家的人一定要刻意的掩盖法家与时俱进性质,而专门攻击那些具体措施,以表驳里。法家的英雄先辈们无论结果如何,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都有巨大的成就,除法家兵家外、没有其他任何学派的前辈有此能力。所有的人都要死的,而真正能有所作为且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又有多少呢?」

上官婵声情并茂的表演,硬是将辩论会变成了演讲会,不明真相的人,还以为是法家的中坚弟子来王朝传教来了。

刑无私一边用餐一边也在思考着,也许可以让上官婵成为法门的记名弟子,就凭这口才,抵得上整个法门的宣传堂了。

那位老翰林倒是想见缝插针的说两句,哪知道上官婵暗中用了真气,硬是压掉了对方的声音,就算溪浪拍岸一样,溅不起半点浪花。而她也是一口气从开头说到现在,中间不停顿不换气,硬是让对方找不到发言的机会。

总算旁边有个明白人,指出道:「你不是玄宗弟子吗?怎么在帮法家说话。」

上官婵不否认:「小儿见识,果然肤浅,道法合流没听说过吗?法家的法不是法律的法,而是更加近似於道的涵义。法家学者们共同编辑了一本思想着作管子,这书一共说了两件事,一是‘虚无无形谓之道,化育万物谓之德’,这很明显是道家的内容;第二件是‘法出乎权,权出乎道’,意指道是万物本原,法来自於道,而君主手中的权力则是联接法与道的仲介,很明显的将法、道两家默契地合二为一。这就是为什么法家的法不是法律,而是权力的原因。法家虽、讲准则,但这些都是依托於权力而存在的,没有超越君权的法,也没有平等的人。天理无私,定纷止纠,赏存慎法,罚加奸令,其中法道合流的深意难道还听不出来吗?」

她一边说着,一边思忖,自己几乎没在江湖上露面,这样都能被人认出来,看来天创王朝是真正有心了,肯定暗中调查过,好坏先不说,至少是有了提防,并没有将正道盟当做可以信赖的友军。

眼见这位姑娘伶牙俐齿,着实不好忍,对方也晓得柿子要捡软的捏,於是绕开上官婵,直面刑无私。

「法者是货真价实的法门弟子,为何一直低头不言,难道是对自身所学没有信心吗?」

刑无私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,不过他的威名是建立在武力和品德,从没听过口才有多么厉害。

刑无私放下手中筷子,看了对方一眼,然后问:「天子犯法,何以为?」

那人没想到这位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一下子就直攻要害,他隶属王朝的臣子,总不能开口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吧,要不然被穿小鞋了怎么办?

於是他支支吾吾道:「古人云,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……」

「道不同,不相为谋!」刑无私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对方,「阁下收声吧,若坚持想说服我,就用武力吧。」

他的语气威严肃穆,目光刚正无私,对方本要开口的话一下子被逼了回去,竟是心生慌张,不敢正视,如同内中的私心被看透了一样。

「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」任之初一边吟诗,举杯向对方示意。

这位尖嘴猴腮的老者也连忙举杯,满饮,一口饮完,横置酒杯,杯口朝外,示意全部饮空,接着两人对视一笑。

看上去其乐融融,就像是两位忘年交一样。不过月弓洞天和九华皇苑是死对头,九华皇苑既然投靠了天创王朝,视同一体,所以就算是旁人也不会认为双方真正这么友好,倒不如说,两边越是表现得客气,越是显得暗潮汹涌,令人掌心冒汗。

任之初饮完这杯后,像是如无其事的询问:「那边倒是讲得激烈,不知长者对‘礼不下庶民,刑不上大夫’有什么见解呢?」

这位老者并非九华皇苑弟子,而是天子的门客,有着老资历,在核心团体中排号第九,名号虫师,平日行事谨小慎微,所以让他应对月弓洞天的弟子,所谓最了解你的就是你的敌人,为了避免这点,所以让他上阵。

虫师拊掌笑道:「礼不下庶民,刑不上大夫一句出自礼记。‘国君抚式,大夫下之。大夫抚式,士人下之,礼不下庶人。刑不上大夫,刑人不在君侧。’这两句其实并非连在一起,特意拿出来,其实是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手法。若是这般断章取义的话,那要是把‘礼曰,君子抱孙不抱子。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屍,子不可以为父屍。为君屍者,大夫士见之,则下之。’中的‘君子抱孙不抱子’单独拿出来,岂非成了君子只能抱孙子,不许抱儿子?」

任之初应和笑道:「君子抱孙不抱子,单独拿出来也是有道理的嘛。不抱子,就是不会宠爱孩子,就会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,有利於严格教育。所谓慈母多败儿,棒打出孝子嘛。」

他这话自然是调侃了,「君子抱孙不抱子」就原文而言,是指祭祀的事,跟抱儿子还是抱孙子没有一点关系。

虫师从善如流:「那就不举此例,还是回归到‘以德报怨’吧,本来是一句很壮气的话,被单独拿出来后,愣是成了懦夫的发言。」

「那长者是怎么看此句的呢?还望指教。」

「如以白话言。遇见国君,据车轼行礼时,大夫就须下车示敬;遇见大夫据轼行礼时,士人就应下车示敬;按礼制规定,遇士据轼行礼,庶人无须下车行礼示敬。大夫之身不得受过刑,受过刑罚的人不得充任卿大夫而在国君左右。身在兵车,无须据轼行礼;田猎用的武车,上插的旌旗不必束起,任其垂舒招展;巡狩用的德车,旌旗要束敛。其中‘礼不下庶人’是承上而言;‘刑人不在君侧’是‘刑不上大夫’的注脚。」

这样都不中套,任之初暗骂了一声老狐狸,接着又追问:「这样的话,礼不下庶人倒是说通,可刑不上大夫岂非仍是此意,刑罚不能处之大夫,大夫仍拥有淩驾在律法之上的特权,岂不让人心寒。」

「诶,此刑非彼刑,刑罚分两种,一为严刑拷打之刑,是为苦肉刑讯;二为断罪判刑之刑,是为最终刑罚。士大夫可免前者,不能免后者,以戏剧中俚句,就是不能屈打成招。」

虫师心中冷笑,这等手段也想让我入榖,口中仍客气道:「其中关於这句话的解释,圣人早有说明。当年圣人便曾回答弟子,‘则白冠厘缨,盘水加剑,造乎阙而自请罪,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,闻命则北面再拜,跪而自裁,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。曰,子大夫自取之耳,吾遇子有礼矣,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,教使然也。所谓礼不下庶人者,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,故不责之以备礼也。’」

刑不上大夫,是因为大夫们知罪知礼,犯了罪,不需要用刑,自己就应该自杀——跪而自裁,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。另外一层意思,就是如果不跪而自裁,君肯定会叫人把大夫刑杀。

顿了顿,虫师又一副慈眉善目,乐呵呵的问:「少侠既然将‘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’连在一起,并不断开,想来是与我的看法不同,不知是何见解呢?「